扶突属于手阳明经,位于颈外侧部,结喉旁开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和锁骨头之间。
手阳明经起于手食指端循行于上肢阳侧,上行于头面,向内络于肺属于大肠。扶突穴位于颈部,是头部和躯体气血循行的通道。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多气多血,手阳明经“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灵枢·根结》),所以扶突穴是阳明经的重要穴位,上可治疗头面病症,内可调理肺、大肠、横膈的病症,局部可治疗颈部和咽喉的病症,外可治疗上肢的诸多的经络病症。通常扶突穴多用于瘿瘤、咽喉肿痛、暴喑、咽喉梗塞等病症的治疗,下面谈谈在其他方面的应用经验。
01临床应用1、头面部病症
早年曾跟随著名针灸大家郭效宗学习针灸,大师常取扶突穴治疗鼻炎有立杆见影之效,深受启发,之后用于头面部病症的治疗,常获奇效。
三叉神经痛:手阳明经“从缺盆上颈贯頬,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至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其经气上交于足阳明经。足阳明经“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挾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所以阳明经的循行部位与三叉神痛的部位一致,尤其是第2、3支。扶突穴能贯通阳明经之上下,有良好的通经止痛作用,临床常用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偏头痛:足阳明经在头部的循行“循发际,至额颅”,手阳明经筋在头部的分布“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所以手阳明经筋及手阳明经气通达的足阳明经均循行于额颞部,与偏头痛发作的部位吻合,故可用于偏头痛的治疗。对于头痛发作在额颞部,伴有面部和上肢麻木者常获意想不到的效果。针刺时用1.5寸毫针,向颈椎的前面针刺,刺入1寸左右,最好有针感面部传导。
耳大神经痛:这里主要是指耳大神经波及到枕小神经引起的头痛,主要表现为耳的下部、前部、后部和头枕部的疼痛,在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穴区域可触及明显的压痛点,对压痛点沿乳突肌向上斜刺,有麻感向耳部传导效佳。
2、臂丛神经痛
臂丛神经痛是针灸临床常见的病症,肩背部及上肢剧烈疼痛,持续或陈发性加剧,夜间和肢体活动后疼痛明显,伴有麻木、肌肉萎缩、肢冷等症。本病常见于颈椎病,或手臂被动牵拉、跌倒、车祸等。针灸多选取颈夹脊穴、扶突、肩髃、曲池、偏历、合谷、后溪等穴,扶突穴解除疼痛迅速而持久。方法是用拇指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和锁骨头交界处触诊,触及结节和明显压痛处,用1.5寸毫针向颈椎方向直刺,当获得电击感向手指传导时即刻出针,电击感是获得效果的重要因素。
3、呃逆
呃逆是临床常见症,呃呃连声,非常痛苦,扶突穴对此症可获奇效。记得有一年坐火车出差,坐我对面的一个小伙子,大约30多岁,呃逆连续,呃逆声音高亢有力,其声音可达整个车厢,不少人伸头观看。我先让他按压内关穴,约5分钟,呃逆不止,我又给他按压攒竹不见效果。这时想起早年跟郭效宗大师学习时,用扶突穴治疗呃逆效果显著,于是我用拇指按压扶突穴,两侧同时按压,大约1分钟后呃逆卡然停止。之后在临床上用扶突穴治疗呃逆,常获奇效,一般对实证效果好。
此外,扶突穴对面瘫、面肌痉挛也有较好效果。
02病案举例病案1
意大利人,男,50多岁,年2月就诊。
主诉:右侧头痛6个月。
病史:6个多月前因舌癌行舌体部分切除术,术后不久即出现右侧偏头痛,经用多种方法治疗无明显过。症见右侧头痛,呈持续性,夜间加重,常因疼痛惊醒,疼痛连及耳部、面颊部、后头部,疼痛时无恶心呕吐,纳食正常。
检查:右侧乳突压痛,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穴处可触及结节和压痛,诊脉弦滑,舌体部分切除。
辩证:外伤脉络,瘀血阻滞,病及少阳阳明。
治疗:拟取少阳阳明经穴为主,穴如太阳、下关、翳风、完骨、扶突、合谷、偏历、外关,针刺泻法。先针刺扶突穴,取坐位,触及结节处,用1寸毫针向上斜刺,有针感向耳后传到,拇指向后转动,轻按重提6次,随后出针。出针后用手指触及面部、耳后疼痛减轻。之后取卧位针刺其余诸穴,均采用泻法。
隔日复诊,述说治疗当夜疼痛及明显减轻,第二天呈间断性疼痛,且程度减轻。之后照上述方法治疗3次,疼痛消失,取百会、曲池、中脘、足三里、三阴交,治疗1次,调理气血,巩固疗效。
病案2面瘫
张某某,女,35岁,年2月就诊。
主诉:左侧面瘫一周。
病史:一周前早晨起床后发现左侧面部瘫痪,医院急诊,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炎”,用激素和B族维生素治疗。除面肌瘫痪外,尚有耳内疼痛,舌体乏味等。
检查:左侧额纹消失,闭眼露白睛,不能纵鼻,鼻唇沟消失,不能吹口哨、示齿、鼓腮,耳后压痛(均左侧),血压/80mmmHg,诊脉寸浮,余脉少弦,舌苔厚腻。
辩证:风寒湿邪滞留阳明少阳,经筋弛缓,病发全瘫。湿邪黏着,难以速效。
治疗:以阳明少阳经为主,穴如阳白、攒竹、丝竹空、下关、颊车、四白、地仓、翳风、外关、合谷、中脘、足三里,针刺泻法,翳风穴加用灸法。上述方法经7次治疗,病无进展,病人着急。后在扶突穴、天窗穴附近有明显压痛,于是加刺扶突、天窗二穴,针刺不留针,术后加用火罐。
加用扶突、天窗治疗2次后,面部肌肉开始出现活动。之后用此法治疗8次左右,病告痊愈。
病案3
意大利人,男,50余岁,年11月就诊。
主诉:右肩臂疼痛多年。
病史:得之原因不详,可能在工作后赤臂休息,受凉引起。疼痛位于肩背部,时重时轻,劳累或受寒后加重,疼痛可波及上肢,酸痛麻木,持物乏力。X摄片检查颈椎、肩关节无明显异常,曾做过多次理疗未效,疼痛重时服用止痛药。
治疗:开始按风寒痹阻经脉进行治疗,予以散风通络、温经止痛法,穴如颈夹脊穴、天宗、肩髃、曲池、偏历、合谷等。经5次治疗,虽可获效但不巩固。后进一步检查,在扶突穴和臂丛穴可触及结节和显著压痛,并放射到上肢。于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刺扶突穴,不留针,有电击感到上肢,继续艾灸肩髃、天宗。经5次治疗后疼痛消失。
针刺方法:用1寸或1.5寸毫针,向颈椎方向直刺,刺入1寸左右,有电击感向肩臂部放射,即刻出针。重症者也可在出现针感后拇指向后捻转,形成滞针,轻按重提3次,随即出针。针刺时注意避开颈部动静脉
总结
扶突穴属于阳明经,位于颈部,是人体气机上下运行的枢纽,故上可用于头部、面部病症的治疗,内可用于咳嗽、气喘、胸痛、呃逆的治疗,外可治疗肩臂部疼痛、上肢疼痛、麻木,局部可治疗咽喉肿痛、瘿瘤、咽喉梗塞等,针刺时注意避开颈动脉。
学术思想:
首先,强调针灸辨证论治,应以五步为序。即:
1.脏腑经络定位。
2.根据脉、证、舌的特点定性。
3.定位和定性相结合。
4.辨标本。
5.确定治疗大法。
其次,主张经络病应辨证分型,分型论治。
第三,主张用中医理论解释经穴的主治功能,使其纳入中医轨道从“经验论”中解脱出来。
第四,擅用“浅刺多穴法”。其特点是适宜治疗病位较浅的病症、虚证和邪气阻络的病证。
第五,哮喘治疗应散风熄风。
第六,华佗夹脊穴功于调理气血。临床上常用的有血管性偏头痛、肢端感觉异常症(手麻症)、植物神经紊乱(半身麻木、肢凉等)、脑血管病等。
第七,同经相应取穴法效果卓著。诸如肌肉的损伤或痉挛、韧带的损伤、神经性疼痛、炎症性疼痛、风湿性疼痛等均可。医疗特长:擅长于治疗中风半身不遂、头痛、眩晕、疼痛症、癫证、痴呆、性功能减退及妇科杂病等。
国际交流:
曾多次为日本学者讲学。年赴叙利亚讲学医疗,年赴泰国讲学,年到意大利参加第25届世界眼科大会,发表了针灸治疗眼底疾病的论文,年到莫洛哥,突尼斯进行学术交流,年到意大利讲学。曾任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副主任,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主任。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腧穴研究会理事长、北京中医学院副教授、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治疗教研室主任、北京中医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材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医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曾撰写著作:
《针灸治疗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副主编)。《针灸学》(上、下册)古籍出版社(主编)。《中国针灸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委)。《当代中国针灸临床精要》天津科技出版社(编委)。《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委)。《针灸学》(教学参考从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副主编)。《实用针灸辞典》知识出版社(编委)。
漫谈浮刺法系列近期链接何树槐漫谈浮刺法系列
访针灸大家何树槐教授系列纽约中医论坛
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纽约中医论坛名医名家苑谈
背俞穴临床应用经验▏纽约中医论坛名医名家苑谈
背俞穴治疗作用的理论探讨▏纽约中医论坛名医名家苑谈
背俞穴治疗原理的再探讨▏纽约中医论坛名医名家苑谈
《素问·刺腰痛论》阐微意大利岐*中医学院何骏何斌
针灸合谷穴止痛机理的探讨意大利岐*中医学院何骏何斌
论大椎为诸阳之会何树槐教授学术传人何斌何骏
水沟醒脑开窍的探讨▏何树槐教授学术传人何斌何骏
膻中穴临床应用的经验▏何树槐教授学术传人何斌何骏
公孙与内关穴的应用经验▏何树槐教授学术传人何斌何骏
公孙内关交会奇经的理论探讨▏何树槐教授学术传人何斌何骏
足临泣与外关临床应用的经验▏何树槐教授学术传人何骏何斌
足临泣交会于带脉的理论探讨▏何树槐教授学术传人何骏何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