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某某,男,68岁,年3月14日初诊。
主诉:反复左侧头面部疼痛1年余。
现病史:自诉1年余前因家中事务不顺心继而出现左侧头面部过电样疼痛,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予奥卡西平口服,服药后症状缓解,但1年来常反复发作,今为求近一步治疗,特来就诊。辰下:左侧头面部疼痛,呈过电样,口干口苦,心情急躁,夜寐不安,多梦,胃部疼痛,舌尖红,苔薄*,脉弦。
处方:小柴胡汤合芍药甘草化裁
柴胡12g*芩12g姜半夏12g白条参9g牡蛎30g(先煎)细辛6g川楝子12g丹参18g白芍30g炙甘草10g葛根20g知母9g
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二诊(年3月21日):药后疼痛较前缓解,偶有失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予上方加酸枣仁15g,知母改至15g。续服14剂。
三诊(年4月5日):药后诸症减轻,仅见左脸颊时有疼痛,舌质淡,苔白,脉沉。予上方加鸡血藤20g,续服14剂后疼痛缓解,坚持调服2月后,疼痛未发,疾病得痊。
按语: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内以眼、面颊部出现反射性、烧灼样抽掣疼痛为主的疾病,属于中医“面痛”“面头风”等范畴。本案患者因家中事务烦心,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胆火盛,挟胆胃二经之邪壅闭经络,使经脉气血随之升腾上逆,上扰面之清窍,流窜面之经络,引动络之伏邪而发为两颊、头部刺痛;肝失调畅,故见心情急躁;肝藏*,肝失疏泄,损耗血气,不能奉养心神、潜涵肝*,则难以入寐,多梦纷纭;肝胆之火燔腾上炎,津不上承,故见口干口苦;肝气旺盛,横逆犯土,则见偶有胃脘疼痛;结合舌脉,四诊合参,当属少阳郁热之证。
吾师治以和解少阳,清肝泄火,缓急止痛,选用小柴胡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方中柴胡为君,有疏理气血、引诸药归经的效果;*芩具有清热泻火之功效,同柴胡配伍具有疏肝泄热、祛风止痛,专治肝、胆经之热;姜半夏具有和胃健脾、止痛之功效;白条参健脾益气,以挡截于中,邪气不内犯;合以芍药甘草汤柔肝缓急止痛,白芍味酸,敛阴和肝,通脉逐痹,炙甘草甘温,缓急和脾胃,调诸药;再加细辛能散浮热,其辛能补肝,止痛效佳;川楝子疏肝泄热,行气止痛,为治疗肝郁气滞疼痛之良药;知母滋阴润燥,清热泻火;牡蛎,除寒热邪气,使营卫通,而拘缓和;葛根可升举阳气,散布津液,舒经活络;丹参养血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二诊时疼痛较前缓解,加酸枣仁养肝补心,宁心安神。加大知母用量以加强滋阴清热之力。三诊之时疼痛减轻,故效不更方,结合脉象,加鸡血藤补血活血,舒筋活络。此辨证准确,方证相符。
张喜奎,河南南阳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硕士生导师,全国中医高校名师,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名医,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优秀导师,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全国及省级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指导老师,国家中管局全国中医经典理论师资班授课教师,国家中管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伤寒论学科带头人,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治未病专科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第5、6届副主任委员及第7届名誉副主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研究分会副会长,福建省第十、十一、十二届*协委员等。主编、副主编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伤寒论》等教材7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出版专著12部。完成了一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