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 王秋石
沈阳,中国医院疼痛科(高雅、王秋石)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39(09):-.
DOI:10./cma.j.issn.-..09.
ORIGINALARTICLES
本研究拟利用红外热成像手段观察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手术前后病变区域皮肤温度变化特点,探讨高电压长时程双极脉冲射频治疗的局部效应,以及部分远期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是否与此温度异常改变相关。同时考虑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发生可能存在中枢机制,因此,在本研究中引入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分,并观察该指标与术前患者VAS评分及术后效果之间的关系。希望本研究对于临床治疗的机制及疾病变化规律有所揭示。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30例病程2~4个月躯干部位带状疱疹患者,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术前评估患者VAS评分、HAMD-17评分,摄病变部位皮肤的红外热成像图,并分析病变部位与正常部位皮肤的温度差。治疗均在CT引导下进行,完成标准的s高电压长时程双极脉冲射频,术中治疗参数保持一致(频率3Hz,脉宽30ms,电压50~70V)。记录患者术后1、3、7、14dVAS评分,记录术后1、3d红外热成像图,记录术后7、14dHAMD-17评分。
纳入标准:①诊断明确的带状疱疹患者;②病程在2~4个月;③带状疱疹发生部位局限于单侧躯干;④患者入院VAS评分≥6分。排除标准:①排除有发热或其他全身或局部感染患者;②排除患者存在带状疱疹部位其他皮肤病损或肿瘤等影响疱疹区域温度对比的其他疾病患者;③排除近2h做过剧烈运动,吸烟或饮酒的患者;④排除有精神疾病史或近3个月有服用精神疾病类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的患者。
2 结 果
2.1 VAS评分比较
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1、3dVA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14dVAS评分较术后1、3d有所上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红外热成像图温度改变
患者红外热成像图(图1)术前病变部位相对于健侧温度平均升高(0.53±0.28)℃,术后1、3d双侧温差[(0.27±0.22)、(0.28±0.2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A:术后患者疼痛区域红外热成像图,疼痛区域温度下降;B:术前患者疼痛区域红外热成像图;C:术后患者疼痛区域红外热成像图,疼痛区域温度下降;D:术前患者疼痛区域红外热成像图
图1患者红外热成像图
2.3 HAMD-17评分比较
患者HAMD-17评分中24例术前评分17分,术后未改变。此外,术前患者VAS评分与HAMD-17评分间有一定的相关性(P=0.,r=0.);术后,对于VAS评分上升的患者,其与HAMD-17量表评分的相关性较强(P=0.,r=0.)。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经过高电压长时程双极脉冲射频治疗后,外周局部神经损伤有所改善,疼痛评分有所下降,但治疗对于合并抑郁患者的影响并不大。治疗前后,合并抑郁情绪的患者依旧有抑郁症状,而未合并者也没有较大改变。20%的患者在治疗两周后随访中发现,其疼痛评分上升至如治疗前相当的水平,且这部分患者的VAS评分与HAMD-17评分之间的相关性较强,而他们的红外热成像图显示的病变部位皮肤温度改变有意义。由此推断,是否由于这部分患者的情绪问题,而掩盖了实际治疗效果,或者说是由于治疗仅表现为外周局部功能性改善,而中枢敏化机制仍旧存在,使患者未达到预期疗效。
初步研究结果验证了这一猜想,大部分患者红外热成像图结果显示双侧温度差异缩小,病变皮损区域温度较术前下降,但HAMD-17评分前后变化不大,在部分患者中,疼痛评分存在一个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这类患者的VAS评分与HAMD-17评分间相关性较强。一方面,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红外热成像图在评价PHN患者双极脉冲射频治疗后的皮肤温度变化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患者抑郁情绪和疼痛相关性也为后续的继续研究和治疗提供了基础证据。是否可以在PHN患者治疗前加入HAMD-17量表的评价,根据患者评分情况,在给予手术治疗方案的同时,适量加入情绪辅助治疗的药物,在功能性治疗的同时,缓解患者长时间疼痛造成的心理问题,再做长期治疗效果的评价。
在本研究中,由于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纳入研究的患者样本量较小,结果代表性并不确切,只作为初步探讨,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应加大样本量。此外,在后续研究中,应加入1~3个月乃至半年的长期术后随访结果,以及考虑治疗后联合用药情况,并评价长期病变区域红外热成像图变化,进一步研究PHN患者疼痛、情绪问题、红外热成像图之间的关系。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存在部分患者单凭高电压长时程双极脉冲射频治疗不能完全达到缓解疼痛目标的问题,因此在这部分患者随访后,给予泰勒宁口服药物辅助治疗以达到治疗效果。
如果您对本文感兴趣,可登录我刊投稿系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