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解剖:
椎动脉由锁骨下动脉发出,左右各一,穿过颈椎两侧6个横突孔,经枕骨大孔上升到颅内后,两条椎动脉在脑桥下缘汇合在一起,形成一条粗大的基底动脉,即我们通常所称的椎基底动脉系统。
基底动脉至中脑又分成两条大脑后动脉,供应大脑后2/5的血液,包括枕叶、颞叶的基底面及丘脑等。椎基底动脉在小脑和桥脑的分支,供应小脑和桥脑的血液。两条大脑前动脉之间有前交通支连接起来,两侧颈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之间,有后交通支连接起来,构成脑底动脉环。
当此环的某处血液障碍时,可互相调节供应。此外,颈内动脉通过眼动脉,还可以与面、上颌、颞浅等动脉吻合。椎动脉还有许多途径与大脑表面的动脉吻合,侧支循环非常丰富。
正常情况下这些胚胎吻合血管在后交通动脉发育后即消失。如果一个节段吻合支不消失而持续存在至成人,即成为颈动脉-基底动脉吻合。
女性,59岁,CTA如下:
从MRIT2序列可以看见枕骨大孔内未见血管影,可疑舌下神经管走行,寰前节间动脉从枕骨大孔走行故不考虑,现考虑原始舌下动脉可能性大。
永存的舌下动脉(persistenthypoglossalartery,PHA)是第二个最常见的颈动脉-基底动脉吻合(最常见的是三叉动脉),发生率约为0.%~0.26%。此异常永存的胚胎血管起源于颈内动脉颈段,一般在C1~2水平,向后内弯曲走向并穿过扩大的舌下神经管而与基底动脉连合。后交通动脉缺如。
永存舌下动脉诊断标准:
起于颈内动脉颈段,在颈1~颈3椎体水平,向后内弯曲走向并穿过舌下神经管而与基底动脉连合[1]。永存舌下动脉不经过枕骨大孔。
永存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吻合的发生机制:
在人类胚胎发育阶段,原始颈动脉与后循环之间有4支暂时性的通路,除寰前节间动脉外,这些胚胎性血管是根据它们伴行的颅神经而命名的,由上而下依次是:①原始三叉动脉;②原始内听动脉;③原始舌下动脉。在胚胎5~6mm期,后交通动脉开始发育,原始内听动脉、舌下动脉和三叉动脉依次开始退化。
正常情况下,颈内-椎基底间的胚胎性血管到胚胎14mm期均已完全退缩,其功能由后交通动脉和椎动脉所替代。如果胚胎性吻合血管未退缩并持续到成人,即成为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其中永存三叉动脉的发生率最高,约为0.1%~0.6%,其次为永存舌下动脉,发生率约0.02%~0.1%。多为单侧发生,左右比例相似。
永存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吻合的临床意义
永存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吻合多数为血管造影、MRA或CTA检查中偶然发现,一般无特殊的临床症状。
永存舌下动脉与舌下及舌咽神经相邻,可导致舌咽神经痛和舌下神经麻痹、转头后晕厥等症状。
永存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吻合意味着脑血管发育紊乱,常伴有颈动脉-海绵窦瘘、动静脉畸形、颅内颈动脉发育不良或闭塞、椎动脉发育不良等血管异常,永存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吻合属于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多为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其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
CTA和MRA不仅能够清晰、直观地显示永存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吻合的起源、走行和毗邻结构,还能显示伴发的其他病变,是永存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吻合的最佳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袁飞1,崔翔2,刘银社1,赵*1,顾欣1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的影像学特点及其意义;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年第29卷第4期
编辑:伊万
????:动脉也能开个窗户--开窗,看看!
????:不可忽视的非优势椎动脉--范清雨张桂莲
????:椎动脉开口狭窄暴露了头颅MRA的缺陷
????:译文
家族性脑海绵状血管畸形FCCM综合征与基因--高*
????:(译文)临床推理:新生儿小颌畸形、肌张力低下--侯岚
????:影像征:水母征、海蛇头--脑静脉发育畸形并海绵状血管瘤
????:缓解复发型--脊髓血管畸形并脊髓硬膜外反复出血
阅读更多,相关文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