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属中医学“面痛”“偏头痛”范围。是三叉神经分支范围内反复出现阵发性、短暂、闪光样、刀割样、火灼样疼痛,无感觉缺失等神经功能障碍,检查无异常的一.种病症。
[病因]:中医学认为:多因风寒或风热阻络,或肝火上逆,或气虚瘀阻所致。
[症状]:三叉神经痛,疼痛可因触及面部某一点而诱发(该处称为扳机点)。通常多发于三叉神经的第2支与第3支,单发于第1支者较少见。疼痛多于上下唇、鼻翼、眼眶等处开始向外放散。根据临床表现不同,中医学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①,风寒阻络:症见疼痛呈阵发性抽掣样痛,痛势剧烈,遇冷加重,得热则舒,舌淡苔白,脉弦紧。
②,风热阻络:症见疼痛阵作,为烧灼样或刀割样剧痛,痛时面色潮红,目赤,出汗,遇热更剧,得寒则舒,舌红苔*,脉滑数。
③,肝火上逆:症见疼痛乍作乍止,呈烧灼样、刀割样剧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胸胁胀闷,口干而苦,舌红苔*,脉弦滑数。
④,气虚血瘀:症见疼痛反复发作,多年不愈,发时抽掣作痛,面色晦滞,甚则面部皮肤甲错,毛发脱落,畏风自汗,少气懒言,舌淡苔白,或有瘀斑,脉细弱。
[疗法]
配穴方一分为2组,一为上星、百会、五处、承光、通天、络却;二为前顶、头临泣、目窗、正营、承泣。
方法:用捏起放血法。以上两组穴,交替使用。用三棱针在所选穴位或穴位附近显露络脉处点刺放血,首次每穴出血5~8滴,以后递减。出血量不足,可用手指挤压出血。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三叉神经痛。
配穴方二曲垣、侠溪、支沟。第1支痛加攒竹、丝竹空、阳白、中渚;第2支痛加迎香、四白、禾膠、角孙、合谷;第3支痛加下关、大迎、颊车、翳风、内庭。
方法:用刺血加拔罐法。用三棱针在所选穴位点刺放血,针后拔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三叉神经痛(肝火上逆型)。
配穴方三太阳(患侧)、率谷(患侧)。第1支痛加阳白;第2支痛加四白;第3支痛加承浆、下关。
方法:用捏起放血法。用三棱针在所选穴位或穴位附近血络点刺放血。首次令每穴出血3~8滴,以后递减,出血量不足可用手指挤压出血。隔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三叉神经痛。
配穴方四选压痛点3个(可在太阳、阳白、颧醪、下关、巨醪穴处寻找压痛点)。
方法:用点刺放血法。用三棱针在所选压痛点点刺出血,每点出血3~5滴。效果不显,加拔火罐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三叉神经痛。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版权归原创作者,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或操作。其他人在看点击图片查看
伤寒论
*帝内经
临床讲座
临床提升
董氏奇穴
针灸学
人体穴位
经外奇穴
名医金方
中医学研究院中医医学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