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大神经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桂枝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皂角刺
TUhjnbcbe - 2021/2/5 4:20:00
治疗白癜风的中成药 http://m.39.net/disease/a_6893072.html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

作者/林沛湘

通经行痹汤组成:桂枝10g,白芍30g,炙甘草8g,生姜7g,威灵仙10g,独活8g,徐长卿20g,牛膝10g,苏木15g,大枣15g。功效:散寒祛湿,调和气血,通经行痹。主治:原发性坐骨神经痛,症属寒湿痹阻,气血凝滞者。症见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以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足背外侧为主的放射性疼痛。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5天为1个疗程,可连服2~3个疗程。方解:本方以《伤寒论》中太阳经方桂枝汤加味,桂枝性温味辛,入足太阳经,可温通经络而达营郁,开痹涩而利关节,方中用之专通太阳经脉之阻滞;遣大量白芍配炙甘草,以缓经脉肌肉之拘急;再合大枣益养胃气而为通阳之资,且能助桂、芍、姜、草等调和营卫气血之运用;独活长于祛腰以下风寒湿邪,合威灵仙、徐长卿更能祛寒散湿,活络止痛;苏木、牛膝共成行血散瘀、强筋健骨之功;其中牛膝、独活引药下行,使桂枝汤成为有的之矢。观全方对证对症对位,温通并作,峻而不燥。加减:气虚,加*芪15g;寒凝痛甚,去徐长卿,加制乌头6-10g(先煎);腰痛,酌加续断、杜仲、桑寄生;服药后偏热者,加知母、*柏各10g;如颈、项、肩胛痹痛,可去独活、牛膝,加葛根、羌活、姜*等;因于腰椎骨质增生继发的坐骨神经痛,应酌加鹿衔草、桑寄生、骨碎补等壮腰健肾之品。点评:坐骨神经痛,中医多按痹症辨治。痹症的病因早在《内经》已有定论。此多因风寒湿邪留连筋骨,气血凝滞,营卫行涩,经脉不通所致。痹症病机大致相同,然治疗有异。林氏根据痹症的病位,与足太阳经脉走向相似,其证多属寒湿,且与筋骨肌肉失养相关,故治疗宜温宜通宜养。本方的立意,乃通太阳经脉之经气。故凡太阳经脉不通所致之痹痛,症候偏寒者,亦可用本方化裁治疗。验案:曹某,女,34岁,年1月13日初诊。右腿疼痛2年余,加重2个月。疼痛自右臀部起,沿右腿外侧及后侧向下放射。症状常年不断,时重时轻,冬季为甚。近2个月来疼痛很明显。西医诊断为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曾用中西药多种方法治疗,病情未见改善。诊得舌质淡、苔白,脉虚。证属寒凝血脉,足太阳经痹阻。予通经行痹汤加味治之:桂枝10g,白芍30g,炙甘草8g,生姜7g,大枣15g,威灵仙10g,独活8g,徐长卿20g,牛膝10g,苏木15g,制乌头10g(先煎),全蝎7g。上方连服5剂,右腿疼痛明显减轻。去乌头再进10剂,症状基本缓解。后用独活桑寄生汤化裁,调理近1个月。随访1年,未见复发。

本文摘自《国家级名医秘验方》,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主编/隋殿*,王迪。本文作者/林沛湘。

坐骨神经痛治验

作者/吕广振陶镇岗

坐骨神经痛系一综合征,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多由风寒湿邪外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笔者临床以皂角刺为君,根据不同证型,适当配伍,治疗坐骨神经痛,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沿坐骨神经通路出现游走性疼痛,遇寒加重,得暖则减,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可用皂角刺30g,独活、防风、威灵仙、附子各10g,水煎服。

若出现疼痛沉重,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缓等症,用皂角刺30g,苍术、薏苡仁各20g,防己10g,牛膝15g,水煎服。

若出现寒痛,形寒肢冷,遇劳加重,腰膝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用皂角刺30g,巴戟天、五加皮各10g,淫羊藿、川断各15g,水煎服。

若出现刺痛,舌质暗红,脉沉涩等症,用皂角刺30g,川芎、牛膝各15g,桃仁、当归各9g,水煎服。

病例:夏某,女,42岁。在田间劳动,突感左侧腰臀部沿坐骨神经通路有触电样疼痛,直至足跟,呈持续性钝痛并阵发性的加剧,经当地医生治疗后,疼痛缓解,但不能下床,斯时求诊于笔者。上述症状仍在,伴见遇冷痛甚得暖痛缓,舌苔薄白,脉浮紧。

中医辨证为“风寒外袭,经络瘀阻,气血运行不畅”(坐骨神经痛)。

处方:皂角刺30g,独活、防风、威灵仙、附子各10克,水煎服。

服药3剂,疼痛大减,可下床缓行,继服上方6剂,疼痛消失,恢复正常,临床随访2年,再未发作。

体会:

1.皂角刺辛温无*,具有搜风,拔*,消肿,排脓之功,历代医家多用治痈肿、疮*、厉风等。笔者用皂角刺搜风通络止痛,治疗坐骨神经痛20余例,均获全功。

2.皂角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用量要大,一般在30~50克之间,而且未发现不良反应。

3.皂角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疼痛剧烈者,止痛效果迅速,对坐骨神经干炎止痛效佳,对坐骨神经根炎止痛效差。

本文摘自《四川中医》,年第1期。作者/吕广振、陶镇岗。均转自中医书友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桂枝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皂角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