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大神经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草根医生走方郎中如何治愈了皇帝的嗜睡病
TUhjnbcbe - 2020/11/19 7:12:00

马老师说——

目前中医学正面临守正创新的关键历史时期,各科疾病,无论在临床治疗上,还是在理论发展上,要取得突破与提高,深入研究古今名医医案均是重要的学术基础之一。医案记载了临床事实,反映了辨证论治和知常达变的心法,既有成功经验,又有反面教训。古代医案既是重要的临床资料,又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应当予以珍视。

一位连姓名都没有留下的草根医生、走方郎中,是如何能治好皇帝的嗜睡病呢?这里面的奥妙如何?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

本文将从医案原文、注释、医案出处、辨证思路、针灸选穴及操作分析、对应的现代疾病、本病的现代针灸辨治等方面讲述。

[医案原文]

嘉祐初,仁宗寝疾,药未验。间召草泽医,始用针自脑后刺入,针方出,开眼曰:好惺惺。翌日圣体良已。自尔以穴目为惺惺穴,经初无此名,或曰:即风府也。

[注释]

嘉祐初:宋代嘉祐初年,即年。

间召:偶尔召见。

仁宗:宋仁宗赵祯,年至年在位。

草泽医:草泽,指低洼积水野草丛生之处,引申为乡野、民间。草泽医即走方医生。

惺惺:神志清醒的样子。

[医案出处]

本医案出自宋代·张舜民《画墁录》,另可见录于《续名医类案·卷十六·头》。

《画墁录》是宋代张舜民撰写的笔记小说。张舜民,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英宗治平二年()进士,为襄乐令。曾任监察御史、右谏议大夫、集贤殿修撰等。本案张舜民记载了某位民间医生偶尔奉召为宋仁宗针刺治疗昏睡证,因无医者姓名,故学术思想及主要著作不详。

[辨证思路]

嘉佑初年,仁宗患“寝疾”卧床而不能“惺惺”,为使仁宗神志清醒,经过用药物治疗,未获效,后经过未具姓名的一位“草泽医”针刺治疗“脑后”某穴,方才开眼而神清且第二日就康复痊愈,可知仁宗当时所患之“寝疾”,非“神昏”,而应是原发性病证“嗜睡”。

“神昏”是神志异常,是以神志不清、昏不知人、不省人事为特征的内科常见急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病种,是多种内科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临床表现,属急危重症,临床表现有轻重,轻者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胡言乱语,重者意识完全丧失、沉迷不语、呼之不应、昏聩如尸。

中医学中,“嗜睡”是指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可醒、继之又睡为特征的一种睡眠异常的病证,历代文献称呼较多,又称“多眠”、“嗜眠”、“多卧”、“暝目”等。

《内经》对嗜睡的描述:

其一为生理上的嗜睡现象,即《灵枢·大惑论》所言“人之多卧者,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

其二为外感热性病所致,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言“凡此阳明司天之正……,其病中热胀,面目浮肿,善眠……”。

其三为内伤疾病所致,如《灵枢·口问》所言:“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口问》所言:“阴气盛则瞑目”;《灵枢·海论》所言:“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等。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阐发。

总的来说,认识到嗜睡,既有生理现象者,也有病理变化者,病机多属外感或内伤导致阴阳失调、心气所伤、髓海不足、元神失养等。

嘉祐(年—年)是宋仁宗的第九个和最后一个年号。初年,仁宗46岁,渐进中老年。宋仁宗天性仁孝,对人宽厚和善而“无定志”,喜怒不表现于外表。当时,仁宗所用范仲淹开展的庆历十大新*,因反对势力庞大,难以推动,一年四个月后便宣布中止,最终失败,又连年与西夏、辽有*事冲突,且立嗣大事不定,可谓内忧外患。

因此从年龄、性格、心理、外部环境等各方面看,宋仁宗均属于睡眠障碍的高危人群,长期的过劳消耗,极易导致阴阳失调、心气所伤、髓海不足、元神失养等,病发“嗜睡”并不意外。“草泽医”仅针刺治疗“脑后”某穴,立验,医案记述着根据当时情况,猜测针刺腧穴为“风府”,可见病症当属虚证,主要与髓海不足、元神失养有关。

[针灸选穴操作分析]

仁宗的病证以难得“惺惺”,困倦、昏睡而无法睁眼为主症,故当以醒神开窍为治疗原则。风府,出自《灵枢·本输》:“项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属督脉经,是督脉、足太阳经、阳维脉之交会穴,又称*穴。《针灸大成》载其“项后入发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现代标准定位:在颈后部,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穴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环枕后膜和小脑延髓池,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主治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等。是治疗神志病的要穴。阳维脉主一身之表,督脉循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膀胱经“络脑”,故风府上通髓海,善于散外风、熄内风,并通关开窍醒神,故能一针即醒。

[对应的现代疾病]

本病以昏睡而无法睁眼为主症,当属于现代医学睡眠障碍中过度睡眠类疾病,近似于特发性过度睡眠(或称嗜睡症、原发性睡眠过多)。特发性过度睡眠发病年龄从10—50岁不等,指连续性或反复发作的日间过度睡眠,典型患者的睡眠时间可持续1小时或1小时以上,较多的睡眠时段可因延长、融合而持续8小时以上,患者觉醒能力正常,但有时可见某些患者觉醒极度困难,醒后出现定向力不佳。该病的诊断尚应排除器质性因素、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等。可引起职业、社交、生活质量、认知功能的下降。

[本病现代针灸辨治]

认为嗜睡病因主要有外感、内伤两类。常见的有外感风寒或风热致使阴阳失调、气机不畅;思虑劳倦或饮食不节致使脾虚而气血不足、痰蒙清窍;或年老久病、亡精失血致使元神失养、髓海空虚等。治宜标本兼治,以疏风解表、补益气血、涤痰开窍、扶助元神、填精益髓为大法。取穴以风府、百会、涌泉为主。风热证加大椎、曲池,风寒证加外关、并灸大椎,气血不足加足三里、脾俞,痰蒙清窍加丰隆、头维、风池,元神失养加关元灸,髓海空虚加肾俞、太溪、绝骨等。

亲,能读到这里的都是真爱,谢谢!

听说

1
查看完整版本: 草根医生走方郎中如何治愈了皇帝的嗜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