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普通心理学
考试要求:
掌握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掌握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掌握意识和注意的基本特征,掌握感觉和知觉的分类与基本特点,掌握记忆与遗忘的相关知识,掌握思维的基本形式和问题解决过程,掌握情绪与情感的基本形式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掌握动机、意志的相关知识,掌握智力与智力测验的原理及其运用,掌握气质与性格的相关知识及其测量方法。
考试内容:
一、绪论
1.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过程和个性(人格);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知情意)
知之深爱之切说明认知过程对人情绪的影响
知识就是力量说明了认知活动对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的重要影响
3.个性: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
心理动力(心理倾向性、个性差异):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世界观是心理动力中的最高表现形式和最高调节器;
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4.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普通、生理、发展都是基础研究,教育、社会、工业、临床都是应用研究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调查、测验
观察法因在自然情境中所以生态效果最好,观察法有四大原则:
a)每次只观察被试的某一种行为;
b)观察事先已明确界定的行为特征;
c)尽量使用有效仪器记录观察到的行为表现,以获取客观心里事实的资料;
d)宜采用时间抽样方法。
实验法:有计划有目的的控制条件,
自变量或者独立变量:实验者实施安排控制与实施的实验条件
因变量或者依从变量:实验者要收集和研究的对象
控制变量或者无关变量:实验变量之外影响结果的变量
测验法:标准化测验工具;(信度和效度:可靠和有效);测验法常用来探讨难以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的问题。
调查法: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意见或态度,由此来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调查对象是有代表性的样本。
二、心理的生理基础
神经系统主要由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组成的。
胶质细胞的功能:为神经细胞提供结构支持,提供营养,运送代谢物,分隔神经细胞;
神经细胞(神经元):神经系统内接受、整合、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和实现的。
人的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部分。
植物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控制身体内的不随意运动。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的中枢,具有两种功能:脑神经传入与传出的中转站及简单的反射控制中心)
后脑(小脑和延髓-生命中枢,维持个体机能极其重要的地方)
大脑皮层感觉投射去的视觉中枢在枕叶,听觉中枢在颞叶。
正常人的左脑是言语优势半球,右脑是图形优势半球。
大脑左半球:言语阅读书写数字运算逻辑分析推理
大脑右半球:形状直觉空间知觉情绪音乐节奏感艺术
无条件反射(遗传)和条件反射(后天)
条件反射: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
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由具体事物及其属性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望梅止渴(人和动物共同具有)
第二信号系统:由语词为条件刺激物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谈美生津(人类特有)
三、意识和注意
主动的意识状态(良好的意识状态):个体主动地操纵自己的心智;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不需要专门注意与意志努力而自动出现的意识状态;
被动意识状态:消极地白日梦状态
睡眠状态:人在睡眠时意识并没有停止活动,还处在一种警觉状态
注意(特征:指向和集中)不是独立的过程,而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伴随一切心理活动共同的心里特性。功能:选择、维持、调节与监督
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不需要作一直努力、不由自主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无预期目的,也不需要靠意志努力;
引起无意识注意的原因:
a)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鲜艳的颜色、浓烈的气味;刺激物的新颖性-出入城市的农村孩子;刺激物的对比-批改作业的红字;刺激物的运动变化-霓虹灯、抑扬顿挫
b)个体本身的特点:需要兴趣情绪情感个人期待人格特征
有意注意:自觉的,有预定目标的,有目的,有意志
引起或维持有意注意的方法:
a)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与任务的理解
b)培养间接兴趣
c)合理的组织活动
d)个性特征
有意后注意:具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特别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特征:注意的广度(注意范围,注意对象数量),注意的稳定性,注意转移(不同于注意分散,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与集中的对象与活动,而把注意指向于其他对象或活动的过程),注意分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四、感觉和知觉
感觉(直接、反应个别)知觉(直接,作用整体)
感觉现象:感觉适应(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与感受性的降低。嗅觉适应-入鲍鱼之肆,就不闻其臭;入芝兰之室,就不闻其香;人对于痛觉的适应极难产生,因此痛觉成为伤害性刺激预警信号而颇具生物学意义,暗适应与明适应),感觉对比(不同性质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同时对比继时对比)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后像(电影)感觉补偿作用。
感觉适应:暗适应(暗光下对人的敏感度提高进入暗室,阈值下降)明适应(进入亮处,感受性降低,阈值上升)
感觉对比:同时对比(白人穿黑衣服更白,色调对比)继时对比(吃完糖,吃芦柑会酸,吃完药喝水)
感觉测量: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感觉阈限与感受性大小成反比,阈限越高,感受性越弱;绝对感觉阈限是指人的感觉器官刚刚能引起起反应或停止其反应的刺激强度,刚刚引起反应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是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即刚刚能够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的基本特征:
a)知觉选择性(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换)
b)知觉整体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不因知觉条件变化而变化保持稳定,表现在大小、亮度、形状和颜色)
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离不开思维,思维着的知觉)的品质四个方面:目的性、客观性、惊喜性、敏捷性。
观察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五、记忆(人脑对过去记忆的保持和再现)
记忆种类:内容与经验(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信息保持的长短(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信息加工与储存内容不同(陈述性记忆-事实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先后顺序活动记忆: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意识参与的程度(内隐记忆-无意识和外显记忆-有意识)
记忆过程:识记(信息输入和编码的过程)保持(储存和巩固已经识记而获得的知识)再认(呈现在面前能够确认和辨别出来的过程)回忆(联想策略、情景策略、双重提取策略、迟滞策略、)。
保持:遗忘与记忆回复;儿童时期的记忆回复现象比成人更为普遍。
再认:视觉分析和记忆检索连续加工的过程;其速度和准确性主要受记忆的巩固程度和精准程度,相似程度,认知方式三因素影响;错误再认表现为不能再认或再认错误。
记忆系统: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物理特征编码(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短暂,容量大但痕迹易衰退;短时记忆(时间短1分钟内,容量有限7+-2组块,容易受干扰,主要用言语听觉型式编码);长时记忆(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久、表象编码语义编码)。
遗忘:痕迹消退论,干扰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动机抑制(压抑说,动机诱发主动性遗忘)论,线索依赖性遗忘理论(缺乏恰当的提取线索)
遗忘及影响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数量,序列位置(首尾容易保持,中间易遗忘),学习程度(过度学习%,保持效果最好)
记忆策略:背诵于重复、整体学习与部分学习相互结合、系列效应的影响、间隔学习、多种记忆线索提取
记忆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储备性。
六、表象和想象
表象(事物形象的反映)的特征
及其种类,想象及其种类,想象规律的应用。
七、思维
思维的涵义、特征与种类,思维过程,概念与推理,有效掌握科学概念的方法或途径,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八、情绪和情感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情绪状态,情感种类。
九、动机和意志
需要层次理论,社会动机,意志的涵义,特征及其与其它心理现象的关系,意志行动的过程及其特点,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十、能力
能力的涵义及其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力的种类,各种智力理论,智力测验。
十一、气质和性格
气质与性格的涵义及二者间的关系,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理论,性格的结构与类型,性格理论,性格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