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大神经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强推普通心理学是难能可贵的佳作
TUhjnbcbe - 2024/12/31 10:44:00

第二章

2.问卷法

问卷法和访谈法很相似,只不过是将要研究的问题印在纸上,并要求参与者以写的方式作答。问卷一词的原意是“一种为了统计或调查用的问题表格”。通常研究者使用的问卷有两种形式: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开放式问卷只提出问题,要求参与者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或看法作答。例如:

你喜欢学习数学吗?

或者:

你喜欢学习数学吗?为什么?

通过这种形式,研究者可以获得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开放式问卷的优点是对探索性研究十分有用,可提供行为的方向、问题的焦点、主要价值观念等信息。缺点是资料分散,不易统计。

封闭式问卷指根据研究需要,把所有问题及可供选择的答案全部印在问卷上,参与者不可随意回答,必须按照研究者的设计,在给定的答案中做出选择。上面的问题在封闭式问卷中可变为:

你喜欢学习数学吗?

很喜欢。

这个问题中,参与者只能在规定好的答案中选择一个,不管他是不是完全同意。

封闭式问卷的优点是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资料,省时、经济。由于问题和答案都是预先进行了操作化和标准化设计,所得资料便于统计分析。问卷法只适合于书面语言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的参与者。如果问卷设计不当,可能会导致参与者做出不真实的回答。如果问卷的回收率太低,也会影响结论的可推论性。

一份标准的问卷通常包括指导语,参与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等,问题,选择答案等。问题是问卷设计的关键,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问题的类型是否正确而合适,是否符合研究假设。题目应为研究目的所必需,不能浪费和贪多,乱出题目;还要注意题目应该表述清晰明确,避免含混不清。

在使用问卷法研究儿童时,要注意问卷中的题目不宜过多,内容应是儿童熟悉的;还要注意消除儿童的顾虑,避免儿童按照社会期许的方式作答。

个案法

个案法是针对个别儿童进行深入的研究。通常是先仔细地描述一个或多个个案,并试图根据对这些个案的描述形成结论。在准备记录的过程中,研究者必须收集许多与个案有关的个人资料,如家庭背景、社会经济地位、教育及工作史、健康记录、生活中重要事件的自我陈述及各种心理测验的表现等。这些资料来自于与个案或其父母交谈的结果,由于研究者所提问题是因个案不同而有差异的,因此这种交谈是非结构性的。弗洛伊德就是应用个案研究法,从分析病人的生活历史中形成了他的人格理论。

个案研究法的主要缺点有三。第一,研究结论的效度取决于所获得的个案资料的正确性。这种方法不正确的概率颇高,特别是年纪大的个案,要将幼年时所发生事件的前因后果准确无误地回想起来是不容易的。第二,在使用个案研究法时,研究者并非使用标准化的问题来询问不同的个案,因此个案之间的资料是难以比较的。第三,依据某个特殊个案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的人,即结论难以推广。因此通过个案研究法得出的结论,需要用其他研究方法加以验证。

二、实验性研究方法

实验性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专门的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研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有关儿童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都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法的关键是对变量的控制,一般通过随机化来控制实验中无关变量带来的干扰。在概率的原则下,无论是参与者取样、参与者分组、实验顺序,还是自变量的呈现方式都分别具有相等的机会,这样就可以防止在实验中出现系统性的误差。实验室实验的优点在于控制严密,科学性高,结果记录客观、准确,便于分析。由于实验室实验法对变量有严格控制并通过操纵一些变量引起一定的行为反应,因此能够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缺点是样本数量小,脱离现实生活,由于实验环境常经过设计且过于人工化,儿童在实验环境中的表现和自然环境下的表现可能不同,因此生态学效度较低,影响实验结果的类化。

以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室实验时,要特别注意实验不能对儿童身心健康产生任何不良影响,还要考虑儿童的生理和情绪状态,避免时间过长导致儿童疲劳。实验情境尽量布置得生活化,让儿童感到舒适自然。

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是一种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进行的实验研究,它是一种准实验设计。如要研究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能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可在同一年级选择数学成绩相同或相近的两个班,然后随机地将一个班确定为实验班,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另一个班为对照班,仍接受原来的教学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再对两个班进行相同的数学测验,将两个班后测成绩分别减去它们的前测成绩,再进行比较和统计检验,如果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优于对照班,则可得出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好于原来教学方式的结论。

自然实验在内部效度上不如实验室实验,但在外部效度上是优于实验室实验的。它以控制上不太严格的缺陷换取了实验条件和环境的真实性,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心理学的研究有很多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可供选择,其好处在于根据一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可用另一种方法加以检查或确认。如果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一致性的结果,说明研究者的发现是真的、确实存在的现象。

第三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与原则

在教育实践领域,心理学知识无论是对教师以及学生自身成长与提高,还是对教育教学研究和工作指导,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因为心理学证实了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命题,证实了世界的物质性——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再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心理本身就是物质长期发展的结果。心理学构成了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之一。它所揭示的知识体系和规律,是破除各种封建迷信观念的有力武器,是宣传无神论的强大理论支柱。因此,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心理现象,认识心理的本质,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实践意义

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加深自我了解与自我教育以及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1.有助于了解自己和自我教育

尽管心理现象是每个人都会经历和感受的普遍现象,但经验并不等于科学。心理学向我们揭示人的心理现象,有助于我们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如有关认识过程的知识可以帮助分析智力活动并创造条件扬长避短,可以改善注意和记忆的效果,更有效地组织学习。有关个性的知识可以指导分析性格形成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改造性格中的弱点,有目的地发展自己的优良品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心理品质具有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和锻炼,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进一步提高教育和教学水平。

2.有助于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探讨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实现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正确说明、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从而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为此,心理学除了知道“是什么”“为什么”的内容之外,还要能够了解“怎么样”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中如何运用记忆规律,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在考试期间解除焦虑的困扰,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相长。总之,学习心理学可以了解认知、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特征的结构与形成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尤其是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发展水平及特点,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开发学生的潜能,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创造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学习心理学的原则

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心理学知识比较抽象,有不少名词、概念、原理的表述与生活用语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学习书本的内容有时会感到离实际较远、较生僻。这就需要将书本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去理解、去巩固。

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心理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随时都有新的研究成果面世。课内的学习只能提高一个基础的知识构架,不可能涵盖所有最新的科研成果,必须依靠学习者的课外阅读来补充这一方面的资料。

讨论相结合

相互提问、相互分享与交流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收获,有助于学习者加深对有关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还能丰富自己的学习所得,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思考题

1.什么是心理和心理学?

2.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3.科学心理学如何产生与发展?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什么?

5.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与原则是什么?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第二章

科学的心理观

人的心理是由“叫作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与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

本章要点提示

·两种心理观的论争

·科学的心理观

·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第一节两种心理观的论争

人的心理现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心理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出于对自身的了解和探究自身精神现象的兴趣,人们一直在寻找着这一问题的答案,许多思想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见解和观点,并进行了长期的论争。在心理学史上,主要有以下两种心理观的论争。

一、唯心主义的心理观

唯心主义心理观认为,客观世界是心理的产物,心理、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如,古希腊唯心主义思想家柏拉图提出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他认为灵魂来自理念世界,灵魂进入身体而支配身体活动;人体死亡,灵魂又回到理念世界,所以灵魂永生不死,轮回转世。唯心主义的心理观是一种与事实不符的荒谬认识。

唯心主义心理观又可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心理观和客观唯心主义心理观。主观唯心主义心理观认为,客观事物都是由我们的感觉、意识,即心理、精神决定的。如英国主教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我国明代唯心主义者王阳明认为“天下无心外之物”等。客观唯心主义心理观则认为心理是无形体的非物质的东西——“绝对精神”“理念”的表现,客观世界是这种“绝对精神”“理念”的产物。

二、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心理观

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们也不怀疑“灵魂”的存在,但认为它是某种可以捉摸的、物质的东西。如古希腊的阿那克西米尼灭”的唯物主义思想。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们坚持物质第一性,心理、意识第二性,认为精神是物质的属性和产物的思想是十分可贵的,但由于科学的局限,因而不能正确认识产生心理的具体部位,只能停留在猜测和推想的阶段。

机械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法国、荷兰、德国曾出现了一些唯物论的思想家,他们把意识看成是人体内部生理活动的产物,并认识到人脑是思想的器官。机械唯物主义心理观的代表法国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把人比作“有感觉的乐器”,他认为,我们的感官就是键盘,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弹它,它自己也常常弹自己。庸俗唯物主义心理观则认为“脑髓分泌思想正好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古代朴素唯物论者及近代唯物论者虽然坚持物质第一性,心理、意识第二性的唯物论观点,但前者未能很好地认识脑与心理的关系,后者混淆了意识与物质的界限,把心理、意识也看成是一种物质,因而都不能真正科学地理解心理的实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心理观才真正说明了心理的实质这一基本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对这一心理实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即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的。

第二节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不是物质,而是物质的产物;心理并不是一切物质的产物,而只是发展到高度完善的物质,即脑的产物。

但在古代,人们很长时期内不知道脑是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却误以为心脏是心理的器官,所以把许多心理现象和“心”联系起来,例如把一个人思虑周密称作“心细”,把性情急躁称作“心急”等。然而无数事实客观地表明了心理和脑的关系,例如脑受到损伤,心理便会受到影响,甚至引起精神变态。现代关于脑的实验研究更科学地证明了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脑机能的物质基础——人脑的结构

脑是神经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神经系统是由无数神经元构成的,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又称神经细胞。人脑神经元的数量在亿个以上。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细胞突起两部分组成。细胞体由细胞核和细胞质构成,细胞突起由树突和轴突构成,树突和轴突都是由细胞体发出的。树突,形状如树的分枝,一般较短而且有许多分枝,其作用类似电视的接收天线,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细胞体。轴突较长,一个神经元只有一根轴突,其周围有髓鞘,轴突的末端分成许多小枝,称为轴突末梢。轴突的功能是将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出,到达与它联系的各种细胞。

图2-1神经元的组成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

1.脑2.脊髓3、4.周围神经系统

图2-2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构成。脊髓位于脊柱内,上接脑,外连周围神经,是中枢神经的最低部位。脊髓的基本机能是把由感觉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直接地传导到效应器官,完成简单反射的活动;它是脑与周围神经之间的传导通路。

脑由脑干、小脑和大脑构成。脑干包括延脑、脑桥、中脑和间脑。延脑在脑干最下端,后下方接脊髓,背侧为小脑所覆盖。延脑是心跳、呼吸、血管运动、咀嚼、吞咽、胃肠运动、排泄等活动中枢,对维持生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又称“生命中枢”。脑桥位于延脑与中脑之间,连接小脑两半球,主要机能是调节肌肉紧张和某些内脏活动。中脑位于丘脑底部,是视觉、听觉的低级中枢,主要机能是调节身体姿势和随意运动。间脑位于大脑半球下部,大部分为大脑半球所覆盖,并与两半球紧密连接。间脑由丘脑和下丘脑构成。小脑位于大脑后下方,脑干背面,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其表面是小脑皮质。来自全身的信息、特别是来自躯干和四肢以及内脏的信息都到达小脑皮质。小脑的主要机能是协调骨骼肌肉的活动,保持身体平衡。

图2-3人脑的各个部分

人的大脑由左右两半球构成,表面覆盖着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共有6层,展开时面积约有平方厘米,由神经细胞构成,每个神经细胞都具有巨大的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各个神经细胞之间构成了十分复杂的联系,皮层的每一部分既接受其他部分发出的神经冲动,又发出神经冲动到其他部分;而且不仅皮层的各个部分之间有广泛联系,皮层还和皮层以下的各个部位之间形成复杂联系。这种错综复杂的联系构成了人的心理现象的生理基础。大脑皮层是人的心理现象最重要的机能结构。

大脑半球的表面有许多皱褶,凹陷部分称为沟或裂,隆起部分称为回。根据沟回的分布曾把大脑皮层分区,一般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各叶的机能并不相同:位于大脑半球前部的额叶和顶部的顶叶主要和智力活动、语言功能有密切关系;位于大脑半球外侧的颞叶主要是听觉中枢;位于大脑半球后部的枕叶主要是视觉中枢。但大脑皮层是统一整体,各叶虽然有不同的机能中枢,然而这些中枢只是某种机能的核心部分,在皮层的其他区域还有该种机能的分散部分。当某一中枢受到损伤,经过适当的治疗训练,受损区域的机能往往能由其他区域代替执行,起补偿作用,因而皮层各区的机能分工是相对的。

图2-4大脑半球皮层分区

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12对,主要分布于头面部、咽部及气管、肺、主动脉和腹腔内脏;脊神经31对,进出脊髓,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以及植物性神经,分布于内脏的平滑肌和腺体。周围神经系统遍布全身,使脑和脊髓的中枢与全身其他器官联系起来。

二、脑机能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以脑为核心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引起反射的刺激可能是外部的,如食物、声、光、温度等;也可能是体内的,如肠胃运动、某内脏器官活动的变化等。对于刺激的回答可能是肌肉收缩从而产生身体运动,也可能是腺体的活动从而导致分泌唾液、胃液、胆汁、汗液、眼泪或各种激素。从简单的咳嗽、眨眼到复杂的学习、品德养成都是反射,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作反射弧。反射弧一般包括五个环节:感觉器官。

反射的种类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无条件反射是遗传的、生来就有的反射。如强光刺激,引起瞳孔收缩;异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食物进入口腔引起唾液分泌;新生儿的抓握反射、向光反射、巴宾斯基反射等都是生来就会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比如,挨过棒打的狗再见到举棒的姿势就逃跑;打过几次针的小孩,见到穿白衣服的人就哭或躲避;吃过梅子的人,一见到梅子便会分泌唾液。

对条件反射的实验研究,出现了两种著名的条件反射理论。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理论。实验时把饥饿的鸽子放在实验箱里,它开始乱飞乱啄着寻找食物,后来偶然啄到一个按钮,便有食物出现。于是鸽子的食物需要得到满足,也使啄按钮的动作得到强化。对鸽子来说,按钮就是条件刺激。经过多次重复,鸽子进箱即会啄按钮以获得食物。啄按钮的动作和获得食物之间建立了联系,按钮成为获得食物的工具。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一些基本原理是相同的。但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动物需要通过自己主动的活动或操作才能找到适宜的反应,达到一定的目的,形成条件反射;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动物不能自由活动,被动地接受刺激。此外,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是紧接在适宜的反应之后出现的;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出现在反应之前。

两种信号系统

条件反射活动实际是一种信号活动,因此,条件反射系统又称信号系统。巴甫洛夫针对人类具有语言、词这一特点,把条件反射活动分为两类。

1.第一信号系统:由具体刺激物作为条件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射活动。例如,铃声成为食物的信号,引起唾液分泌。又如,婴儿看到经常喂奶的奶瓶就产生吮奶的动作;或看到穿白罩衣的人就产生喊叫和躲避打针的反应。这些都是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因为这些铃声、奶瓶和白罩衣等具体刺激物已分别成为食物、牛奶和打针疼痛等无条件刺激的信号,引起了条件反射活动。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1
查看完整版本: 强推普通心理学是难能可贵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