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大神经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日本国民作家夏目漱石漱石枕流的怪人,
TUhjnbcbe - 2024/12/15 17:55:00
白癜风康复 http://www.xxzywj.com/m/

夏目漱石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因为头像曾经被印到日元纸币上,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头像出现在千元钞票上的欧吉桑”。从早期作品《我是猫》《少爷》到后期的“爱情三部曲”:《三四郎》《后来的事》《门》,在读者中都很受追捧。

关于夏目漱石及其作品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门显学。夏目漱石的自传体小说《道草》,短篇小说集《猫之墓》等提供了作家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解读,何乃英的《夏目漱石和他的一生》侧重于作品与经历的交叉解读,由夏目漱石之妻镜子口述的作品《我的先生夏目漱石》则以家人的角度,截取生活中的大量细节。

透过这些作品,我们会发现夏目漱石生活的复杂性:他童年时期两度被送到寄养家庭,直到8岁才得以回到夏目家,一生与原生家庭的关系疏离。在与镜子结婚之后,经济压力、精神问题、身体情况、子女抚养等诸多现实问题,都在考验着他。

与此同时,夏目漱石极具文学上的天分。像《少爷》《草枕》这样的中篇小说,通常5-7天就可以完成,而大部分作品甚至一两个晚上就写完了,创作速度可以几乎用光速来形容。在夏目去世后进行的解剖发现,他的脑重量为克,比日本男性平均水平克高出不少,医学界认为其脑部能力是要远远优于普通人的。

天才常常是孤独的,夏目漱石也不例外。在很多时候,他被视为“不近人情”或者“奇怪的人”,但这种“怪”,也是他身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夏目漱石:一个“漱石枕流”的怪人

夏目漱石,原名夏目金之助,“漱石”是他的笔名,出自《晋书·孙楚传》,讲的是孙楚年轻时打算归隐,就对王说,应当“枕石漱流”,但一时口误,说成了“漱石枕流”。王就问他:“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楚答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漱石枕流”,是夏目一生的写照:性格坚韧、富有责任心、才华横溢,但又特立独行。而“漱石枕流”的价值理念,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成为不被理解的少数人。

夏目与妻子镜子初次见面时,吸引对方的都是各自的缺点:夏目鼻头上的麻子、镜子不太整齐还脏兮兮的牙齿。因此,他们被视为众人眼里的“怪人”。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样的一对夫妻在经历了风雨之后,成了最真诚和可信赖的陪伴。

夏目漱石的身心健康状态不佳,胃病、糖尿病和神经衰弱、被害妄想症都困扰着他。

特别是当被害妄想严重发作时,他会变得像一个无理取闹的孩子,用粗暴的语言对待自己身边的人,他数次要赶妻子回娘家,甚至对女佣、孩子和妻子有暴力行为,女佣不得不辞职离开,而年长的两个女儿也对这位父亲十分恐惧。

夏目的被害妄想症状,可以追溯到早年间。他在东京法藏院租住时,曾经看上了一个年轻女子,但认为自己不能放下架子求婚,以及听说女子的母亲是艺伎出身,后来索性连东京都厌恶起来,这也是他当年离开东京到松山教书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使到了松山之后,他仍然觉得那位母亲一直在跟踪和监视自己。

留学英国期间,留学生间甚至传出“夏目疯了”的小道消息。文部省要求留学生提交报告,他也只是交上一份空白文书了事。

镜子刚生完三女儿后,夏目的脑子里出现各种幻象,认为妻子在想各种办法陷害他,于是想把正在产褥期的妻子赶回娘家。孩子们略微打闹玩笑,也要挨打被骂,还写了一封休书给妻子。住在家对面的一个学生被他当成“侦探”,每天早上都对学生喊话“侦探君,今天几点出门呐”。

好在这些怪异的行为并没有吓到镜子,她对母亲说:

“既然是一种病,那么,尽管我能力有限,也应该留在他身边照顾他,这部正是做妻子的责任吗?……我留下来的话,遭他厌也好被他打也好,总之万一有什么事,我还可以为大家担当些。……这样一想,我也就下定决心绝不离开这里一步。”

夏目漱石的“怪”还不止这些。他是一枚标准的“钢铁直男”,在街上遇到当时已经订婚的镜子时,坚决不愿意主动打招呼,因为他认为应该由女方主动跟自己讲话才行。

他是一个有洁癖的人,穿着打扮都很时髦讲究。在松山中学教书的时候,学生们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肖像画:穿着高翻领的衣服,拼命昂着脑袋的家伙。没错,那就是夏目漱石当时的典型形象。

二、“怪”的根源:来自家庭、社会和时代的影响

一个人的性格养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成长经历、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多维度,我们也可以试着解读夏目漱石“怪”的根源。

心理学阿德勒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夏目漱石的童年并不幸福,虽然出身名主之家,但出生时却适逢家中败落之际,家中已有4个儿子、3个女儿,父亲对这个幺儿的出生并没有太高的热情。更何况,夏目出生时,父亲已经54岁,母亲也40多岁了,母亲没有足够的奶水,所以刚出生不久的夏目就被送到亲戚家寄养。

在夏目3岁时,盐原家因为没有子女,想要收养一个小孩,于是夏目就成了盐原夫妇的养子。但随着盐原家经济条件变差和夫妻二人婚姻破裂,夏目漱石在8岁时又被送回了夏目家,并付给盐原元的抚养费,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但无论是在养父还是生父身边,夏目漱石都没有感受到真正的父爱。养父虽然在物质上对他很大方,但更多把他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期望夏目长大后可以给自己带来好处。在夏目成为名作家之后,养父还多次上门索要钱财。生父则认为这个儿子没有多大用处,让他吃饱穿暖就可以了,给多余的关心和照顾纯属浪费。

两度被寄养、被家人漠视,夏目漱石的童年生活是冰冷而残酷的,对人情冷暖有了最深刻的体悟。他被最亲近和信赖的人深深伤害过,于是用“非人情”作为武器抵挡所有的可能的伤害。

在日本文化体系中,最强调“各就其位”与“情义”,身为子女,对父母有有严格的“报恩”要求。当夏目漱石在面对曾经抚养过自己的养父母时,他所表现出来的冷漠和“非人情”,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被社会所接纳和认可的。虽然他的内心有过挣扎和痛苦,对于亲情的割裂有过不舍,但对自己的行为不进行过多辩解,既是他的行为准则,也是受日本文化浸淫的结果。

从时代背景来看,夏目漱石所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明治维新时期,当时日本大力提倡学习西方,从文化、政治、科技等方面借鉴欧洲。夏目漱石从中学时就要学习英文,后来到英国公派留学两年,学习英语文学。他不仅英语水平很高,还会讲法语,对德语也有一定了解。这和我们今天认为日本人英语口语不太好的印象,有很大区别。

此外,夏目漱石从小接受过系统的汉学教育,中国古典文学有很深的研究。中、日、欧文化都在夏目漱石的人生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他提倡“个人主义”,认为应当“尊重自己的存在,也尊重别人的存在”。但日本长期以来形成的礼仪规则、对“尽孝”“人情”“报恩”等的强调,也深深印刻在他的头脑之中,所以常常会陷入挣扎与痛苦之中。

三、了解夏目漱石的“怪”,是解读其作品的关键

在日剧《夏目漱石之妻》中,镜子跟丈夫夏目漱石抱怨:“怎么总是在小说中写自己家里的人和事?”

其实,夏目漱石的作品和生活之间有着微妙的对应关系。从作品中可以找到他生活中的细节,《春分之后》中宵子之死的情节,反映了夏目女儿爱子的突然去世。众多以学校、青年学生、教师为主题的作品,也与他常年在学校任教的经历密不可分。

夏目漱石一直在进行文学上的尝试,《少爷》中的“我”选择直接与负面力量对抗,而到了《春分之后》《心》《明暗》等,他开始从更深层次进行思考和剖析非人情、人性等话题。

因此,了解夏目漱石的生平,对于理解他作品中传递的信息非常有帮助。

他用纸和笔写下了自己的生活,也在记录一个时代的思想。他身处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日本社会开始从蒙昧走向开化,这一过程中有许多人都是迷茫的。夏目漱石笔下的人物也经常有这样那样的困惑,正如他本人一样。

“我拣来陨落的星星碎片,轻轻地放到泥土上。星星碎片是圆滑的。或许在长时间从天空坠落的过程中,磨掉了棱角才变得光滑吧,我想。抱起它放到了泥土上的时候,我的前胸和双手也稍稍暖和了一些。”

夏目漱石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善于自省,有深沉的思考力,但并非完美,他作为丈夫、父亲的角色时有缺憾,但这样的不完美和“怪”,也构成了他作品中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参考文献:

1、《菊与刀》,露丝·本尼迪克特,北方文艺出版社,

2、《我的先生夏目漱石》,夏目镜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夏目漱石和他的一生》,何乃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4、《道草》,夏目漱石,时代文艺出版社,

5、《猫之墓》,夏目漱石,陕西人民出版社,

1
查看完整版本: 日本国民作家夏目漱石漱石枕流的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