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臂丛神经干旁,暂时阻断神经传导功能,从而达到手术无痛的方法,称为臂丛神经阻滞。
1.适应证适应上肢各类型手术、肩关节整复术和镇痛治疗。
2.禁忌证
(1)穿刺部位有感染病灶。
(2)患者不合作。
1.准备麻醉器具及插管抢救用具。
2.按需选择局部麻醉药。
3.麻醉前可给予苯巴比妥钠,以利于镇静,预防或减轻局部麻醉药中毒。
1.肌间沟阻滞法
(1)定位:患者去枕仰卧,头偏向对侧,上肢紧贴体旁,显露患侧颈部。先令患者抬头,显露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在锁骨头的后缘可摸到一条肌肉即前斜角肌,其后缘还可摸到一条大小相同的中斜角肌。前、中斜角肌之间的间隙即为肌间沟,臂丛神经经过此沟下半部。
(2)穿刺点:于锁骨中点上1~2横指(2~3cm)处可触及前、中斜角肌的间隙,此处即为穿刺点。在该点用力向脊柱方向重压,若患者诉手臂麻木、酸胀或有异物感,即可定位。若患者肥胖或肌肉欠发达,则离锁骨上2~3cm处的肌间沟为穿刺点。
(3)麻醉操作:颈部皮肤常规消毒。右手持3~4cm的22G穿刺针于穿刺点垂直刺入皮肤,并略向下和后方推进(相当于第七颈椎方向),穿过浅筋膜后有突破感,在横突附近找异感,异感为较可靠的标志。若无异感,只要穿刺部位方向和深度正确,也可取得良好阻滞。穿刺成功后,回抽无血、无脑脊液,一次注入局麻药20~25ml。
2.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
(1)定位:患者仰卧,患肢外展90°,屈肘90°,前臂外旋,手背贴床且靠近头部举手,呈行军礼状,使腋窝完全暴露。在腋窝处摸到腋动脉搏动点,再沿动脉上摸至胸大肌下缘处动脉搏动点,取动脉搏动最高点为穿刺点。
(2)麻醉操作:皮肤常规消毒铺巾。摸到腋动脉最高点,左手固定腋动脉,右手持22G穿刺针(或5号半针头),斜向腋窝方向动脉旁刺入;穿刺针与动脉呈20°夹角,缓慢推进,直至出现刺破纸样的落空感,表明针尖已刺入腋部血管神经鞘内;松手,若针随动脉搏动而左右摆动,左手即可固定好针头;接注射器回抽无血,注入局部麻醉药30~35ml。注药前压迫针的下方,可使药液更好地向上扩散,效果更好。注射完毕拔出穿刺针,在腋部可摸到一条梭状包块,证明麻药已注入腋鞘。按摩局部,帮助药物扩散。若需再行对侧阻滞,两侧阻滞时间间隔必须在20分钟以上。
3.锁骨上阻滞法(现多弃用)
(1)定位:患者仰卧位,去枕,头转向对侧,双臂靠于体旁,锁骨中点上方1cm处即为穿刺点。
(2)麻醉操作:皮肤常规消毒。于穿刺点作一皮丘,注射器接7号注射针,经穿刺点刺入皮肤。针尖向内、向后、向下推进,进针1~2cm后可刺中第一肋骨表面,在肋骨面上寻找异感。当在骨面内、外寻找不到异感时,注入局部麻醉药30~35ml亦能起到麻醉作用。在寻找第一肋骨时,不可刺入过深,以免造成气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