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大神经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吴用炎炎夏日,你应该知道的身心保养之法 [复制链接]

1#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体生理状态随气候变化而变化,顺时养生,则僻邪不至,身心康健而长寿。

《*帝内经》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意为天地万物在夏季之时繁荣旺盛,阴阳之气相交,呈现出勃勃生机。

因天气炎热的因素,人们常会食欲不振、心浮气躁、因暑伤津、汗多损液等情况。

如何在夏季顺应阴阳变化,身心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一致呢?

“她释·古法中医月”第四课,吴用老师以中医思维为您解密夏季养生之道。

药食同源

饮食为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是气血的来源。

中医将药物的“四性”、“五味”也运用到食物当中,药食同源,许多食物也同样是药物。

因此因时、因地合理调节饮食,食饮有节,做到满足身体需求,且不伤脾胃,都是需要兼顾的。

酷暑之时人体外热内寒,脾胃功能会有所减弱,饮食也需相应调整。

有几样食物建议大家可以在夏季选择食用,清热解*,补益精气。

第一种是洋葱,中医认为洋葱性温味辛甘,有疏肝、健脾、和胃、益气之用。

洋葱中含有植物杀菌素,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在细菌容易滋生的夏季非常适合食用。

食用洋葱还可以发散风寒、降血脂血压、祛痰、健胃润肠等。

还可食用莲子,其味甘、涩,性平,食用莲子可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安神。

《本草纲目》对莲子的功效也有记载:

莲之味甘,气温而性涩,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土为元气之母,母气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视耐老,以其权舆也。昔人治心肾不交,劳伤白浊,有清心莲子饮;补心肾,益精血,有瑞莲丸,皆得此理。

夏季食用莲子,清热降火,非常有益。

海带性寒味咸,有清热利水、消痰平喘、通行利尿、减脂降压等功效,夏日常食用海带也有益处。

番茄养阴凉血、黑木耳养血活血,都可以在夏季食用。

注意夏季饮食不宜荤食、油腻过多,可选择食用鱼类。

比如鳝鱼,甘温,可补虚生血,尤其适合于产后血虚妇女食用,但内热之人不宜多食。

还有鲫鱼,甘平,可益气健脾、利尿消肿、清热解*、通络下乳。

夏季不建议食用羊肉、猪肝、茴香、花椒、八角等温火食物。

以下几种粥食可在夏季选择食用,滋补身体。

1.干葛粥。

取粳米60克,干葛30克煮水去渣,煮粥。

此粥具有退热解肌,透疹止泻的功效。

凡因外感伤风及肌胰出现发热重、口渴、无汗、兼见大便溏泻,或儿童麻疹之初期,皆可辅食此粥。

2.茉莉花粥

茉莉花加水煮开后捞出,入糯米煮成粥,加冰糖、葡萄干调食。

此粥有清热解暑、化湿宽中的作用,治暑热纳差、胃脘隐痛等症。

此粥对女性有痛经者更宜,经期也宜食用。

3.绿豆粥

绿豆同粳米或糯米煮粥。

绿豆性凉,味甘,炎炎夏季食用绿豆有利于清热解*,消暑除烦,止渴健胃,利水消肿。

4.香蕉粥

糯米煮熟后加入香蕉丁熬煮。

香蕉的功效,《日用本草》言:生食破血,合金疮,解酒*,干者解肌热烦渴。

食用此粥,对痔疮出血,大便燥结,肺虚、肺燥咳嗽,以及酒醉烦渴,胃脘疼痛等症状有效。

5.莲子猪心粥

将大米、莲子、圆肉放入开水锅中煮至将成粥时,再放入猪心煮熟,调味食用。

此粥可补益心脾,安神健脑,为日常清补滋润之粥品。也可作为高血压、冠心病病人的保健食品;对神经衰弱,心脾不足引起的失眠、心悸、健忘、多梦等也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除以上几种粥之外,还有几种汤食建议饮用。

1.*豆浓汤

用*豆熬煮浓汤,味道鲜咸,四季皆宜,饮用此汤可提高免疫力。

2.冰糖银耳汤

银耳泡软后文火熬煮加冰糖,可加入红枣、枸杞等。

此汤口感滑润,能够滋阴止嗽,润肺化痰,润肠开胃。

对中老年和高血压、动脉硬化以及肺结核患者,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由于一般的清火药品多味苦,不妨炖点冰糖银耳汤,对祛火非常有帮助,也不用担心味苦而不喜食。

3.百合银耳羹

鲜百合、银耳20、冰糖等食材共煮。

对于头痛眩晕、口干口苔、胸胁隐痛、便秘纳呆,脉弦数等症状皆可有所改善。

4.当归猪蹄汤

猪蹄、当归同煮熬汤。

此汤适用于养血通乳。产后血虚、乳腺肿胀而致乳汁不下者可饮用。

5.山楂汤

取新鲜山楂与红糖同煮。

性味酸、甘,微温。入肝、脾、肾经。具有消食积、散瘀滞、驱绦虫之功效。

其所含成分,具有强心、降低血脂、降低血压、促进脂肪和蛋白质分解消化等作用。

红糖不仅可调味,使该汤酸甜鲜美,而且由于味甘性温,还可暖胃,活血消肿,缓肝止痛。

6.莲子山药汤

将莲子、山药、薏苡仁用文火同煮。

可以明显的改善脾气亏虚、运化失常所致的精神疲倦、困重乏力、食欲不振。

还有许多滋补食物有机会再一一与大家分享,适当的饮食调养,可预防疾病。

根据自己的体质与时令选择相适应的食物,而不是生病后再补救选择药物,这就是中医尊重生命的智慧。

心与夏气相通

《*帝内经》中有所记载:

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

夏季烈日炎炎,阳气外发,脉象洪浮有力,气血与经络充盈,以适应暑热。

心与夏气相通应,心的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因此是心脏病的高发期。

心脏主血脉、神志,是人体的发动机。

若心气不足,临床表现为心慌、气短、乏力头晕。

心血不足时,会表现为面色苍白、易出汗等症状。

因此在夏季要注意心脏保养,使气血充足,身体自然会有活力。

如果心脏机能异常时,可按摩相关穴位,预防疾病。

第一是极泉穴,高及甚为极,君位为极;水之始出曰泉。

心者,君主之官,极泉位置最高,又为首穴,如君登极。

心主血脉,手少阴心经起于极泉,喻手少阴脉气由此如泉中之水急流而出,故名极泉。

极泉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按摩时一手托起左侧上肢,使腋窝暴露,另一手食、中指并拢,伸入腋窝内,用力弹拨位于腋窝顶点的极泉穴。

此时可明显感觉到酸痛感,并且痛感向肩部、上肢发散。

按摩此穴位可以预防冠心病、肺心病、心绞痛等。

第二是少海穴,海为诸川之汇,深阔无量,在人身以少阴为六经之最里。

本穴治症,极为复杂,牵及多经之病,有如众症来归者,故曰“少海”。

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即为少海穴。

按摩此穴位可以协助治疗肋间神经痛、落枕、肘臂挛心绞痛等等。

第三是神门穴,神,与*相对,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

该穴名意指心经体内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此交于心经体表经脉。

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按摩神门穴可掐、揉、刺激,以有轻微酸胀感为宜,此手法最适合在晚间睡前操作。

此穴位可帮助入眠,辅助治疗心悸、神经衰弱等病症。

以上三种穴位在需要着重心脏保养的夏季,都可有所运用。

夏季养生同时也与“汗”密切相关,炎热天气容易发汗,汗液可助身体排*。

并且汗液可加速新陈代谢,有利于经络平衡和免疫系统的健康。

但出汗也讲究“适度”,若是刻意大量出汗,其散热效果反而不佳,徒然损伤津液和元气。

因此不可过度出汗,否则会消耗气血,也对心脏不利。

出汗后也要注意清洁,尤其是婴幼儿要及时擦除汗液,否则会对皮肤有所伤害。

若在出汗时急于为身体降温,是对身体不利的。

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

夏季虽炎热易出汗,切不可一味依赖于现代散热工具,防暑邪与湿邪之时,也要注意“夏养阳”,保护体内阳气。

心静自然凉,建议练习了凡静坐、握固等功法,非常适合夏季静心。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若内心多忧患与躁动,外在只会更加繁乱,内心淡泊豁达,那无论暑寒都不为所动。

天人合一

高温天气中,也应注意培养自己处事不惊的心态。

炎热天气容易扰人心绪,如果情绪波动、烦躁易怒,心火内生,则会伤人伤己。

戒骄戒躁戒怒,顺应夏季万象的蓬勃生机,劳逸结合,精神饱满,有益心神保养。

很多人认为夏季暑热,被寒凉所伤是不可能的事情。

夏季阴气在内,若贪食冷饮、依赖空调,寒凉邪气会趁虚而入,引发疾病。

饮用常温水,已经足够补充身体散失的水分了。

如果长期在低温的空调房内,肌理闭塞,汗液无法正常排出,从而会导致内热。

因此使用现代的散热工具时,皆要讲究“适度”,室内外温差不可过大,并保持空气流通。

夏季的衣着舒适透气即可,男性不宜在户外赤裸上身,既不会散热也不美观。

起居也可相应调整,夏季日出较早,应随之早起,中午适当午休,夜晚不宜熬夜。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息息相关。

养生之法千千万,归根到底还是要顺应自然,顺应阴阳变化,达到平衡状态。

沿袭几千年的中医文化,所传达的就是这样的生命智慧。

更多精彩课程

夏季保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精神饱满。

顺时所养,不论任何时令皆可收获康健的身心。

中医文化传达给我们的是尊重生命的智慧。

古法中医的古,讲的是自古传承;

古法今用,是吴用老师的坚持与执着。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繁忙的生活里,花最少的时间,真正体会一次修行养生的秘密。

她释·古法中医月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往往因为繁忙的工作而患上“现代文明病”,从中医思维角度如何祛除疾病,收获健康与幸福呢?

5.26日起,她释将联合北京恩平中医研究院吴用院长,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古法中医系列访谈课。

吴用老师将会为大家揭秘了凡生命的智慧,并从饮食、握固等角度入手为大家讲解简单实用的养生方法。

如果您喜欢本文,欢迎分享、评论互动、点赞

您的支持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