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求职招聘QQ群 http://news.gdssnews.com/news/redianxinwen/1134.html三叉神经痛案
周××,男,41岁。主诉:右颜面部疼痛半年。吹寒风后即抽痛,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1分钟。医院诊断为:“右三叉神经痛”。曾服过卡马西平等药物,疼痛能止,但不能根除。疼痛以眼眶和鼻翼部为主。苔白腻,脉弦滑。诊断:三叉神经痛。证属:风阳上扰,挟瘀交阻。治以:平肝通络。
(1)针灸取穴:
风池、阳白、攒竹、眶下针、听宫、下关、巨髎、迎香、合谷、太冲。除合谷、太冲取双侧外,其余均取右侧。温针灸阳白、攒竹、眶下针、听宫、下关、巨髎、迎香。留针30分钟,每周针灸2次。
(2)内服方:
羚羊角粉0.6g(吞服),石决明30g(先煎),天麻15g,川芎9g,白芍9g,藁本9g,蔓荆子9g,辛夷9g,僵蚕9g,全蝎6g,防己9g,延胡索15g,柴胡9g,生石膏15g(先煎)。按上方每周针灸2次,内服方随症加减,连续治疗2个月。右颜面部疼痛,眼眶和鼻翼部疼痛消失,吹寒风后不感觉痛。3月后门诊随访,症情稳定。
按: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中医又称“面痛”、“面风痛”、“面颊痛”。秦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结合三叉神经痛发病的不同分支,并根据苔脉,发病的诱因,加以中医辨证,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取得很好的疗效。根据不同的分支,循经取穴:第1支,取板机点、阳白、悬颅、悬厘、上关、颧髎;第2支,取髎颧、下关、板机点(近鼻通处):第3支,取迎香、听宫、地仓、颊车、禾髎、夹承浆、板机点(近口禾髎处)。
以上穴位均以温灸为主。以板机点或触发点温灸二壮。针刺不仅能疏经气,通经络。同时能提高痛阈,起到镇静止痛的作用。艾灸可助经气运行,加强温经止痛之功效。秦师用温针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同时,配合祛风通络的中药,方中羚羊角粉、石决明、天麻、柴胡疏风清热潜阳;川芎、白芍、藁本、蔓荆子、防己、辛夷、生石膏祛风清热通络;延胡索通络止痛;全蝎、僵蚕为虫类药,以搜风,化瘀,通络。针药并用,起到疏风潜阳,舒经通络,清热止痛的作用,见效神速。
慢性胃炎案
丁××,女,56岁。主诉:胃病反复发作5年。半夜胃中难过,觉热感,已有1年多,长期便秘,胃镜检查示:轻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轻中度肠化,糜烂。十二指肠球部炎症,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幽门螺杆菌(+)。苔腻,脉细炊。诊断:1.十二指肠球部炎症。2.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证属:胃失和降。治拟:和胃通腑。
(1)针灸取穴:
中脘、梁门、足三里、上巨虚。温针灸中脘、梁门,每穴2壮,留针20分钟,然后在上腹部拔罐10分钟。
(2)内服方:
煅瓦楞30g,川楝子30g,延胡索9g,海螺蛸15g,浙贝母9g,白芨6g,生*9g(后下),火麻仁30g,焦谷麦芽(各)9g,焦鸡金9g,焦山楂9g,木香6g,高良姜3g,砂仁3g(后下),姜半夏9g,陈皮6g。14帖。针药并治1月后做呼气试验示阴性,胃痛胃胀基本消失。继续针药同治2月后,症状基本消失,无其它不适。
按:
慢性胃炎,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属“胃病”、“嗳气”等范畴。秦师认为胃病多与情志失和,饮食不节,精神紧张和疲劳有关。本病的关键是虚实夹杂,脾胃虚损为本,气滞湿热蕴阻为标。在治疗上健脾助运,理气和胃为主。针刺取穴局部配远道,中脘属任脉,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具有和胃、宽中、消食作用。梁门属胃经穴,具有健脾消胀作用。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具有益胃补脾、调补气血作用,能调整胃肠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调节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使胃黏膜得以修复。上巨虚属胃经,为大肠下合穴,调节肠胃、利气,能清胃中之热。上巨虚与足三里同用,促使胃肠蠕动,健脾和胃,清热通腑。温针灸能增加得气感,改善局部血循环,起到温经通络,健脾和胃的作用。
秦师认为方中生*、火麻仁、川连用以通腑,排除体内蓄积日久的*素,起到杀幽门螺杆菌的作用。炙海螵蛸、浙贝母为乌贝散组方,专治溃疡。海螵蛸具有生肌止血,收敛作用,贝母化痰散结生肌,二者合用,具有止酸生肌作用。瓦楞子、延胡索、川楝子具有散结软坚、化痰止酸作用,秦师认为瓦楞子可以防止肠化,结合川楝子、延胡索,可以加强制酸止痛之功效。木香、川连为香连丸组方,以清化湿热,行气止痛。鸡内金、焦谷麦芽、焦山楂和焦神曲有助于胃的消化吸收,促进消化酶的分泌,加强胃蠕动,增加食欲。
“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网络,作者/洪钰芳、李虹虹。由明医公开课整理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投稿请添加大头18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