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大神经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睡眠时,我们还需要闭上第三只眼河北 [复制链接]

1#

原标题:睡眠的谬误与常识

睡眠时,我们还需要闭上“第三只眼”?

很多人在入睡前有着非常苛刻的环境要求——房间必须安静,必须避光,不能有任何发光物体干扰(即便有时候只是空调的指示灯发出了针尖大小的蓝光,对于敏感的人而言,光线的刺眼程度也与第二天早晨的太阳光无异)。这是因为我们体内除了闭上的两只眼睛外,还有“第三只眼睛”的存在,而它的存在完全不受主观意识的控制。这就是我们人体最小的器官——松果体。

在17世纪的时候,勒内·笛卡尔首次提出了“松果体”的概念,然而,概念虽然提出了,但笛卡尔对它的生理学认知却是完全错误的。笛卡尔几乎完全从哲学角度来看待这个位于颅顶、装载灵魂和所有思想的场所。同时代的医学家已经进行了解剖研究,确认这个器官并没有笛卡尔所说的形而上学功能,只是一个特殊的内分泌腺体。直到20世纪,人们对松果体的研究才有了一些进展。

松果体示意图。

生理学家和生物演化学家通过研究资料发现,目前已知的所有哺乳动物几乎都拥有松果体,而出土的古生物化石显示,地球早期的生命祖先(例如鱼类、两栖与爬行动物)的脑袋顶端都有一对感光体存在,鱼类的化石上甚至还能看到两个颅孔。年,理查德·艾肯(RichardM.Eakin)在担任古根海姆研究员期间,首次在论文中提出了科学性的“第三只眼”的概念,认为很多动物的颅内都潜藏着这样一个起感光作用的器官。

年,神经与生物学家戴维·克莱恩(DavidC.Klein)在解剖中发现松果体的细胞结构与视网膜非常相似,从而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松果体和眼睛是由共同的原始感光细胞进化而来的。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对于光线如此敏感呢?原因便与松果体的作用有关。松果体负责分泌著名的褪黑素,在光线黑暗的时候,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的效率是最高的。而且,每个人的松果体并不一样,有大有小,通常在1~2岁的时候便发育定型,之后无法改变。

另外,由于松果体分泌的原因,光线也的确会对我们的睡眠产生很大的影响。几百年前的人类只要到了晚上就躺入漆黑的夜晚,而现在我们的枕边有手机屏幕,窗外有城市的灯光和屏幕,建筑物缝隙中还会飘来各种各样的杂音,一切都在告诉我们——精彩还没结束,不要着急入睡。但古代人真的要比现代人更容易入睡吗?答案也未必,尽管古代人没有光和噪音以及加班工作的困扰,然而他们可能要面对老鼠、昆虫、入室盗窃等更多让人难以安眠的因素。

器官排毒时间表是真是假?

我们每个人应该都收到过家长发来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